来源: 廊坊日报日期:2019-08-15发布人:admin已浏览:1799
“近几年来,我市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每天出门再也不用戴口罩了,这是咱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8月14日,市民李保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市地处首都生态“护城河”的最前沿,担负着建设首都生态涵养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重大责任。大气污染防治是我市近年来在生态环境治理上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市上下同欲、持续攻坚,促进了大气质量持续向好。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2016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率先退出“倒排前十”,得到原环保部(现生态环境部)和省委、省政府肯定。2017年继续改善,在74个国控城市中倒排第13名,在2017-2018年度“2+26”城市秋冬防考核中排名第一。2018年持续向好,在169个国控城市中倒排第39名,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52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了52.73%,达到近年最好水平;优良天数222天,较2013年增加了90天。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在这个过程中,我市也探索出了具有廊坊特色的大气污染治理模式。
立足长效抓机制,我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细化分解为169项具体措施,落实到40个职能部门,建立起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专题调度和微信群实时调度,构建起靶向治理的快速反应机制。
强力攻坚抓治理。三年完成“煤替代”工程99万多户,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地区清洁能源全覆盖。淘汰所有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拆除39个城中村和危陋小区,实现主城区热源切换,全面提升了清洁能源供热水平。两年动态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13791家,并率先构建起防反弹长效机制,原环保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散乱污”整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方面,对过境重卡实施远端分流和近程管控,对城区内货车实施证卡管理、限量限时限路段通行。淘汰“黄标车”15.9万辆、老旧车7198辆,3年推广新能源标准车9878辆。同时,打通外环路西南环线等12条“断头路”,划定公交专用道,鼓励绿色低碳出行。
科学精准抓联防。我市与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深度合作,组建廊坊PM2.5特别防治专家组,60多名专家和工作人员常驻廊坊,开展专家“坐诊”、实施精准治霾。率先在全市147个乡镇(街道)、园区设立环保所,90个乡镇、30个园区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站,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大数据监测平台。严格落实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措施,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有效实现削峰降速。
铁腕执法抓惩戒。持续开展“利剑斩污”等执法行动,严格督导检查和考核问效,仅2018年就对涉气企业立案925件,处罚4091.77万元;对8个县(市、区)和23个乡镇31名负责人实施约谈、问责。
今后,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松劲、不动摇、不开口子”的重要指示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决策部署,高质量高标准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力打好去产能、散煤整治和清洁替代、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业污染深度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六大攻坚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坚决当好首都生态“护城河”。
冀ICP备17021791号-1  版板所有:廊坊为人民服务网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裕华路226号
联系电话 :0316-1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