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接信访”变“大群工”,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
来源: 本站日期:2017-02-15发布人:已浏览:1368
“我能顺利搬入新居,离不开群众工作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因拆迁纠纷连续多年租房住的刘先生,终于从房地产开发商那里领到了新房钥匙,这一切都离不开市群众工作中心的调解。 市群众工作中心以群众工作为总揽,以“事要解决”为目标,尽心竭力维护群众合法利益,自2016年4月启用至今,窗口共接待来访群众3267批次17436人次,已全部办结,息诉率85.1%,中心的工作得到百姓交口称赞。 2月13日,廊坊都市报记者走进了市群众工作中心。 疏通民意 变“被动等”为“主动问” “请问您是来访的吗?”“请先喝杯水,我再带您去填表。”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片热心。每天,市群众工作中心的孙晓静与刘佳星等工作人员就这样将一位位来访群众请进了候访大厅。 上午10点,候访大厅干净整洁,一排排坐椅整齐地摆放着。门口左侧是来访登记处,两三位工作人员正在细心地指导来访群众填写来访人员登记表。记者看到遇到不会写字的群众,工作人员便代为填写。大厅右侧墙上是一块大型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着信访法规和相关知识。来访群众填完登记表后,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根据问题的类别到拿号机上取号,然后到大厅坐下休息,等待导访员引导。 “选窗口很重要,如果选错了窗口,就会耽误时间。群众来一趟不容易。”指着有28个提示窗口的拿号机,市群众工作中心来访登记调度办公室主任孙晓静告诉记者。为了帮助来访群众及时找到最合适的接访窗口,她和同事都会问清楚后亲自为群众拿号。 记者看到,挂着工作证的中心工作人员楼上楼下来回奔忙,遇到群众询问,他们总是耐心解答,主动热情。虽然来访人员多而且杂,各种情绪随时随处可见,但中心上下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事要解决 改“转交办”成“直接办” 上午10点30分,市群众工作中心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一位因工伤造成的残疾人,因为不了解信访程序,他直接到市委市政府门口上访。农村信访科工作人员刘佳星接到电话,立即前往市政府门口,将信访人搀扶到了市群众工作中心的接访大厅。 “大爷,咱们直接上二楼吧,会议室聊。”边走边聊,刘佳星搀扶着来访者来到了会议室,先帮其脱掉了外套,又倒上一杯热水,一边仔细听着大爷的困难,一边认真做着记录。不知不觉到了午饭的时间,刘佳星自掏腰包为残疾人买了一份午饭,来访者边吃边说,刘佳星边听边记。 “大爷是文安人,来一趟不容易,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了亲人,生活的困难,心里的别扭,跟我唠叨唠叨,他心里也能舒服些。”刘佳星说。“同时,我们也会告诉信访人,按照规定,上访反映问题要到信访接待场所,依法逐级有序上访,不能直接到市政府门口,那样会影响党政机关的正常办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群众工作中心本着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和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另外,还设有存包间、卫生间、吸烟室、直饮水、残疾人专用通道等,而法律服务室、心理疏导室、志愿者服务室等功能性用房,则为来访的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形成合力 从“中转站”到“终点站” 在二楼的接访中心办公室,一面面锦旗挂满了整整一面墙壁。“真心真意为民解忧,尽职尽责为民办事”“情系群众,为民排忧”……一行行金色的大字,既是对中心全新信访机制、信访模式的认可赞誉,也是对中心干部职工辛劳付出的回报和褒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市群众工作中心努力做到群众信访工作的“终点站”,而不是“中转站”。因此,创新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法院、检察院、民政、教育等19家市直部门以及安次区、广阳区、廊坊开发区,派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入驻中心,现场受理群众来访。 另一方面,中心专门建立了三级调处机制,确保办理事项的落实。据介绍,“一级调处”主要由各职能部门服务窗口对其职责范围内的群众事项直接调处。一部分较为复杂的群访事项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进入“二级调处”,由市群众工作中心领导牵头组织相关单位会商研究,或通过法律服务、心理疏导等辅助措施综合解决。若仍无法解决的极少数重大疑难案件,将进入“三级调处”,也就是重点调处,由市级领导组织进行,充分发挥了决策优势和综合协调的作用,促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而这也是全市群众信访事项的最终调处。 市信访局局长陈玉亮表示,2017年,市群众工作中心继续深化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理念,不断完善“1+N”政策机构,创新群众工作中心“三级调处、联合接访、视频接访、网上服务”的工作模式,努力把群众工作中心打造成服务群众的“工作站”、联系群众的“交通站”、解决群众诉求的“终点站”。